佛山市武术协会是佛山市体育局的直接领导下统筹和指导全市各级会员单位开展各类武术活动,推动佛山武术运动发展,促进武术运动普及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全市性的群众体育社会团体,是武术行业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站内导航    NAVIGATION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17-01-10

佛山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统筹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市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体育事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结合广东省、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佛山市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一)“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育事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加快转变我省体育发展方式的意见》(粤府201258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76号),积极完善全民健身体系,着力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大力发展符合佛山实际的体育产业。“十二五”期间,佛山市每年均获得省体育局体育突出贡献奖、全国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2012年亚洲龙舟联合会总部落户佛山,成为落户中国内地的第二个国际体育单项组织;同年荣获“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市”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城市(传统龙舟)”称号;2015年荣获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称号。佛山市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佛山“民富市强,幸福佛山”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75平方米。市民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全市体育人口达到60%。“十二五”期间共建设了150个社区体育公园,基本实现全市村(居)户外体育设施全覆盖。积极推进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工作,实现春节、元旦、劳动节、国庆节以及每周日等节假日主要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举办了龙舟文化节、武术嘉年华、全民健身日、南粤幸福周、体育节、村际篮球赛、镇街篮球超级联赛等群众体育活动。至2015年,全市共有市级体育社团37个,区级体育社团60个、镇(街道)体育社团90多个,全民健身服务点、晨晚练点达1180个,其中“四定”全民健身服务点51个。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累计达15,000人。市以及五区都建设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或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达到《国家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水平以上的居民人口比例超过90%。

2.竞技体育成绩优异,青少年体育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举办了第八届市运会,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获得优异成绩。参加国际比赛获得26枚金牌、12枚银牌、12枚铜牌,参加全国赛共获得98个冠军,其中3人参加伦敦残奥会取得2金2银2铜佳绩,并打破2项世界纪录,实现残奥会金牌零突破。参加第12届全运会,取得9项第一名、2项第二名、8项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位列全省第三位。佛山市向省体工队(部队)输送71名运动员,向省体校输送48名运动员,109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642人达二级运动员水平,各级体校常年参加训练达到1600人以上;传统校、网点校常年参加训练的人数达到6500人以上。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网点项目学校、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

3.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发〔2014〕46号文,加快培育市场。以龙狮、龙舟、武术、篮球、足球等重点体育项目为龙头,打造了CBA联赛(佛山龙狮队主场)、佛山国际龙舟赛、高尔夫欧巡挑战赛、搏击王者(佛山)争霸赛等体育赛事品牌。建设了佛山新城河滨体育公园等一批体育休闲区。“十二五”期间全市共销售体育彩票约46.17亿元,筹集公益金3.24亿元。以世纪莲体育中心、岭南明珠体育馆为代表的体育场馆依托大型体育场馆的群聚和辐射功能,带动了我市区域体育竞赛、群体活动、文艺演出、会展等事业的蓬勃开展。

此外,“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在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政策法规、宣传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新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1.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难以满足市民需求,存在各区、镇(街道)发展不平衡问题;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展较慢。

2.体育社团活力不够,独立运作及承担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

3.镇(街道)体育发展落后于市、区体育的发展,仍是体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4.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持续加强,尤其是在青少年竞赛体系、体育场地建设、组织建设方面需要新的突破和创新。

5.竞技体育能力不强,既存在后备人才不足问题,也存在高端竞技人才匮乏问题。

6.体育产业发展亮点不多,体育产业单一且产值小,缺乏龙头性的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跨界融合度低,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也较少。

二、“十三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面小康的指标必然包含全民健康和体育发展”和“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等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先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有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落实中国足球方案。国发〔2014〕46号文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广东省也出台了一系列贯彻措施,粤府〔2012〕58号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粤府〔2015〕76号文为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改进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工作,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体育工作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成效突出,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010亿元。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些都为我市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坚实的政策和物质保障。

三、“十三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体。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发〔2014〕46号文为主线,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意见》(粤发〔2015〕10号)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通过顶层设计和协同创新,实现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凝神聚力、解放思想、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体,坚持城乡统筹,推动群众体育、青少年和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以时不我待的干劲,静水深流的稳劲,认真思考体育工作的发展,认真回应民众社会的关切,弘扬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作风,扎实推动各项体育工作,下大力气努力开创我市体育新局面。

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体育事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提高全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体育事业发展与佛山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我市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达到与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层次和位置。

坚持区域体育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根本目标,统筹发展全市体育工作,不断缩小区域体育差距。加快乡镇体育工程建设,促进体育人口增加,做到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以普及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不断发展全民健身四大网络,创新机制和工作方法,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道路,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和协同发展原则。推动体育领域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法治体。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坚持共性与个性、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原则。错位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制造业等现代体育产业,同时以武术打造我市的城市名片,实现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增强我市的文化软实力。

四、“十三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在佛山体育“十二五”时期取得良好成绩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以及国发〔2014〕46号文精神,着力打造“世界功夫之城”,积极创建全国体育特色城市”,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面提高我市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缩小与省内外体育先进市的差距,城市间体育交流不断深化,全市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体育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体育公共服务明显提高,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组织网络,健身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85万,占常住人口的60.7%,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国民体质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优化项目结构,提升青少年体育水平,增加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促使项目发展取得新优势,确保后备人才输送取得新成绩,力争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基本建成与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促使市场机制相对完善,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消费需求旺盛。实现体育产业年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左右。体育法规基本健全,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努力开创体育事业新局面。

五、“十三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

1.主要任务。

1)以《佛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及各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为蓝本(2016年内制定),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

2)以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发展,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倡导科学健身,借助信息智能系统,构建便民、利民、亲民的“城乡15分钟健身圈”。

3)促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持续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建设佛山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4)逐步提高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

5)推动佛山武术、龙舟、龙狮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和篮球、足球、羽毛球、徒步、自行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形成“市、区、镇(街道)三级品牌赛事”。

6)推进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健身气功站点的建设,促进科学健身。

2.具体措施。

1)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以完善区、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为核心,以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为重点,全市五区根据人口规模建设区级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各镇(街道)建设社区五人或七人足球场、简易篮球馆等设施。加快推进佛山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鼓励丰富体育场地的种类,开展更多体育项目。完善和新建全民健身广场、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登山步道、城市健身步道、体育健身广场等,形成一批市区级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示范点。巩固和扩大乡镇农民健身工程的成果。

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计划,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惠民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场地设施条件,加强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更新,推进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95%。配合教育部门,推动中小学、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出台《佛山市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具备开放条件的全市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民营、私人开设的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日免费对外开放,全市企事业单位所属体育设施逐步向社会开放。

2)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制定相关文件,以政府购买服务、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的形式,扶持民办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项目运营、评估等手段,促使体育社会组织实现规范化运作和能力提高。

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推进体育协会规范化管理,做到有场地、有经费、有人员。引导体育协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办公场地、资金、信息、技能培训、业务开展等方面给予扶持。力争在2020年打造5—8家市级示范性体育社会组织,具备承办单项比赛的能力,在社会合作深度、社会动员力度、社会宣传广度、社会满意程度和资金运作规范度方面具有较好表现。

3)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以建设“城乡15分钟健身圈”为目标,打造以市属体育中心为核心、区级体育中心为重点,街道、社区体育公园为基础的全市群众体育活动网络。充分调动镇(街道)力量,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协调组织作用,建立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场馆与体育活动人群三位一体的沟通合作机制,促进佛山市居民就近进行日常体育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徒步行、乐跑赛。企事业单位推广全民健身制度,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结合全民健身日、体育节、南粤幸福周、佛山功夫角、佛山功夫嘉年华、佛山国际龙舟赛等,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大型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全民健身活动交流。力争在2020年形成以佛山业余足球赛、篮球赛、龙舟赛、武术赛、新春龙狮赛为龙头,羽毛球、徒步、自行车等为辅的品牌群体赛事群。

4)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

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在保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发挥,借助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的平台,设置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岗位,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考核和审批分离的做法,探索与人群和项目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继续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星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工作。大力推进各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的建设,提高科学健身意识和水平。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体系,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的工作制度,常年为居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有条件的可开具运动处方,确保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运动APP,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宣传推广体育,为市民体育锻炼提供场地查询、场地预约、社会体育指导员预约、赛事活动宣传、赛事参与、体育热点讨论、科学健身指导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

5)打造佛山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品牌。

编制《佛山市武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至2018年,以整合资源、打造平台为重点,以创新为抓手,以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为保障,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扩大影响力为目的,把发展佛山武术文化列入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任务包括办好佛山功夫嘉年华、“一带一路”南派武术武林大会两个活动,建设佛山功夫研究院、佛山功夫主题景区、佛山功夫角三大载体,打造国际蔡李佛功夫赛、国际咏春拳赛、世界狮王争霸赛、佛山国际功夫搏击赛四个品牌赛事,建成一批武术特色学校,通过与佛山友好城市的武术文化交流,使佛山功夫成为佛山闪亮的城市名片。参照武术发展模式,逐步推动龙舟、龙狮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品牌建设。

(二)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与竞技体育,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1.主要任务。

1)参加体育大赛做到“奥运争牌、全运夺金、省运前列”。力争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7年天津全运会、2018年印尼亚运会、2018年肇庆省运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取得佳绩。

2)推进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建成1—2家“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

3)大力构建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形成2—4项青少年品牌赛事。

4)积极开展校园足球工作,力争建成75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20所市级校园足球推广学校,形成层次分明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5)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引领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创建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24所以上。

6)转变青少年训练发展方式,发挥体教结合的优势,构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建成2—3所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11—13个广东省体育单项后备人才重点基地、重点班。

7)全市各级业余体校常年参加训练人数增加到1800人以上;传统校、网点校常年参加训练的人数增加到8000人以上。

2.具体措施。

1)大力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为目标,以学校体育工作为重点,积极联合教育部门,建设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培育和建立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体,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网点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中心为重点,以学校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载体,以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平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为手段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2)积极发展多层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以培养后备人才、夯实竞技体育基础为目标,完善管理机制,优化项目布局,突出佛山特色,提高人才培养效益,积极拓宽培养渠道,加强教练员培训工作,促进各级青少年体校建设,规范管理各类后备人才基地,建立以佛山市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各区业余体校为支撑、传统校和网点校为基础,以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单项后备人才重点基地、重点班为抓手,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依托,以社会俱乐部和体育运动协会为有效补充的多层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推进全市教练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高水平教练员队伍。

3)发挥体教融合优势,提升青少年体育工作水平。

按照“政府主导、体教融合、学校参与”的工作机制,保证中小学体育课时数和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量,着力培养青少年养成体育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搭建和完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宗旨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平台,培育青少年学校体育组织,探索青少年学校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方式和工作机制,营造浓厚的学校体育氛围,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保障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着力解决学训矛盾、招生入学、学籍管理等实际问题,将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导工作列入对属地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举办市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青少年品牌赛事。建立健全各类各级体育学校与中小学合作机制,大力发展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体操等项目,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引领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监管、评估、指导、扶持,增强独立运作能力。

4)全面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深入研究把握项目特点规律、训练规律,深入开展创新活动,努力学习科学训练的先进理论和探索高水平训练方法,细化完善系统训练工作体系,建立符合项目特点和比赛规律的科学系统训练模式,强化项目分类指导,实施动态管理,巩固我市优势项目,发展省运会拳头大项,提升潜优项目,努力培养更好更多后备人才。

5)普及推广校园足球。

以建设广东省足球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青少年足球改革和发展。扩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推广学校数量,大幅度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探索建立“市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制度,提升高中(中职学校)、初中、小学足球三级联赛水平。加强校园足球师资培训,扩大校园足球师资队伍,提高校园足球教练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建立和完善足球特长生招生、训练和竞赛制度,编写具有佛山特色青少年校园足球教材,加大足球项目在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比重。做好学生足球学习、训练、比赛及足球运动技能等级情况登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理顺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校园足球文化影响力,打造校园足球特色品牌。

(三)深化体育产业改革,激活体育市场,扩大体育消费。

1.主要任务。

1)深化改革,激发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逐年提升体育产业年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2)推进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不断扩大体育消费规模。

3)形成以亚洲龙舟锦标赛、高尔夫欧巡挑战赛等品牌赛事为龙头,以体育资源为依托,以体育彩票为支柱,以体育本体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为重点的门类较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

4)以承办2019年男篮世界杯、佛山市入选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为契机,建成2—3个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个以上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造条件发展1—2个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造2—3个一流体育赛事(活动)品牌,每个区形成2个以上体育赛事品牌或优势体育产业集群。

5)篮球、足球、田径、游泳、体操、龙舟、龙狮、武术等基础项目和传统优势项目产业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6)努力实现五区体育彩票总销售额逐年递增,努力实现五区体育彩票网点数每年保持净增长,至2020年网点总数超过800间。

2.具体措施。

1)改革创新体育产业体制机制。

贯彻实施《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佛府〔2016〕45号);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能力,减少微观事务管理,推进管办分离;取消市级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制定《佛山市体育竞赛和活动审批事项管理办法》;推行市级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每年度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构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积极支持组建佛山市体育产业协会。

2)突出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

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积极支持体育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研发科技含量高的运动器材装备,重点支持可穿戴智能运动装备及应用软件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体育制造业建立智能工厂,利用物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提高制造业水平。对符合我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工作方案条件的体育企业按优惠扶持政策予以扶持,鼓励企业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先进装备制造业。

3)发展佛山传统民俗体育产业。

充分利用佛山深厚的武术、龙舟、龙狮等岭南文化特色资源,着力培育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结合佛山醒狮、粤剧等文化因素,打造大型武术文化精品项目。整合李小龙故居、李小龙乐园、黄飞鸿纪念馆、叶问纪念馆、精武体育会、鸿胜馆及武术学校、功夫角等一系列武术文化遗迹、场所和景区(点),结合佛山其他旅游资源,策划以瞻仰、寻迹、功夫培训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打造武术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武术产业与医疗、养生、中医、动漫、饮食、影视、雕塑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亚洲龙舟总部落户佛山的地理优势,争取承办亚洲龙舟锦标赛等高水平龙舟赛事,逐步做大做强龙舟产业。持续挖掘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南北狮王争霸赛等赛事的品牌价值。推进龙狮运动的标准化建设。

4)着力培育特色休闲体育旅游产业。

结合城市空间布局,整合、挖掘现有资源,发展各区多板块特色化休闲体育。加快世纪莲体育中心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岭南明珠体育馆健身休闲和精品体育培训。禅城区要将南庄绿岛湖绿色社体家园建设成为体育运动训练休闲基地。南海区要将西樵山在结合武术学校、西樵影视城、黄飞鸿纪念馆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将九江建设成为龙舟运动基地,将千灯湖建设成为闹市中的体育休闲娱乐基地。顺德区要发挥龙舟文化的传统优势,开发马东永春、均安李小龙武术资源,将顺峰山公园、长鹿农庄、华侨城项目核心区域打造成为体育美食旅游基地。高明区要将皂幕山建设成为生态户外运动休闲基地,将西江新城体育中心建设成为高明体育发展的新引擎。三水区要将云东海、南丹山建设成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5)促进体育场馆经营多元化。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增加体育场馆有效供给。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引导大型和综合类体育场馆拓宽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以体育综合服务体的理念,改造或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推进体育场馆开展健身培训服务。发展社区青少年和老年人体育健身俱乐部;加快培育体育健身指导、科学健身咨询、运动康复等现代体育服务业市场。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体育场馆健身消费预约订场及支付平台。

6)积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

以举办2019年男篮世界杯为契机,构建以佛山百企篮球赛、百村篮球赛等为基础的赛事体系,发展壮大篮球产业。出台职业体育俱乐部孵化政策,创造条件发展职业体育俱乐部。支持办好欧洲高尔夫球挑战巡回赛佛山公开赛。各区要结合特色和实际,打造体育赛事品牌。

7)实现体育彩票业稳步提升。

进一步提升体育彩票销售规模,确保体育彩票年销售额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围绕提升销售量和销售网点数量目标,培养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服务团队。加强体育彩票从业销售人员的培训。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调节。

加强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体育局与发展改革、住建管理、财政、国土规划、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长效协调工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统筹推动体育发展。

制定和落实体育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群众体育指标纳入工作考核,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所需经费纳入佛山市财政预算。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落实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要求,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加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扩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品种类和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地区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我市运动员、教练员积极参加各类赛事。做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资金竞争性分配,扶持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兴办体育产业。

(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推行依法治体。

以建设民生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为目标,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能力,出台和落实支持全民健身、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推进管办分离,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加强体育市场监管与服务,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有序推进“先照后证”任务,建立行政清单统一管理和对外公开制度,进一步细化审批标准。

(三)坚持开放融合,建立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机制。

整合政府、企业、高校、体育社会组织的资源和力量,鼓励成立体育类协同创新中心,并建立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机制,面向市场,培养需求,以项目孵化为手段和载体,以提供优质体育服务为落脚点,促进体育跨区域、跨界融合、体育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开展。

(四)依托高新科技技术,强化体育人才供给。

把握“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以体育行政、公共服务、体育场馆管理为切入点,引导和支持“体育服务云”建设,构建体育信息管理平台,在云平台上实现体育相关数据搜集、分析和运用,提高对外服务、对内管理、横向交流的综合服务水平。

实现体育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优化人才结构。加快确立体育专业人才发展战略布局,建设符合规模要求、结构合理的体育人才队伍。充分开发国内外人才资源,统筹推进体育管理人才、竞技体育专业人才、社会体育、体育产业人才的队伍建设。组织各种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定期、定点到基层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班。

(五)有序实施规划,加强监管督查。

做好省、市、区各级体育规划相互衔接。认真做好规划衔接与细化工作,确保条线之间、层级之间目标一致。对城乡区域确定差别化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和政策措施,推动城乡体育协调发展。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落实责任人、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加强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的督促检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及时评估。

文章来源:市体育局

通知公告